网络工程师教程笔记总结(选择题部分):网络互连与互联网
这篇文章上次修改于 1897 天前,可能其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,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。
- 中继器工作于物理层;网桥/交换机工作于数据链路层;路由器工作于网络层;网关工作于网络层以上的协议层。
- HFC(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)进行光电转换用到的设备是Cable Modem。
- STP协议是生成树协议。
- 网桥ID最小的交换机是根网桥,ID由2字节的优先级和6字节的MAC地址组成。
- 交换机比网桥端口多,转发更快。
- 连接以太网的网桥是透明网桥。
- 网桥从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帧将源地址计入端口数据库。
- 路由器的作用:根据路由表进行分组转发。
- 路由器可以隔离局域网中的广播风暴、提高宽带利用率。
- SFP端口是光信号接口。
- 网关根据不同的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协议进行翻译和转换。
- DDN、帧中继、X.25和PSTN连接路由器的同步串口。
- 传输层实现应答、排序和流控功能。
- 没有得到DHCP的回答会使用169.254.0.0/16的IP。
- 224.0.0.1表示本地子网中的所有主机。
- 分层编址方案的好处:减少路由表长度。
- 每个报文由IP报文+报文内容构成,IP报头是20字节。
- IPv4首部中填充字段的作用:确保首部是32比特的倍数。
- IPv4首部长度字段最小值为5。
- IPv4协议头标识符字段的作用是用于分段和重装配。
- 0.0.0.0不能作为目标地址。
- APIPA(DHCP故障转移机制)分配地址在169.254.0.1~169.254.255.254。
- 255.255.255.255为全局广播地址。
- 全局广播分组不能通过路由器扩散。
- IP头和TCP头最小开销合计为40字节。
- 以太网帧最大负载长度为1500字节。
- 以太网传送的最大TCP段为1480字节。
- TCP流量控制协议为可变大小的滑动窗口协议。
- RST标志字段为1表示出现错误连接。
- ACK:接收顺序号有效。
- SYN:对顺序号同步,用于连接的建立。
- ESTABLISHED状态为TCP连接已经建立。
- UDP在IP协议上增加了端口寻址功能。
- UDP头有源端口、目标端口、段长、校验和。
- Linux中/etc/host.conf用于解析主机域名。
- RARP根据MAC求主机的IP地址。
- ARP协议封装在以太帧中以广播形式发送。
- ARP表用于限制广播数量。
- RIP路由器每30s向所有邻居发送一次路由更新报文。
- RIP协议中,15跳是最大跳数,16跳为不可达。
- RIPv2使用了组播而不是广播,触发更新机制加速路由收敛,出现路由变化时立即向邻居发送路由更新报文,不必等待更新周期是否到达。
- RIPv2的改进:成为无类别协议,必须配置子网掩码。
- OSPF(链路状态协议)链路状态算法用于计算路由表。
- OSPF区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区域是主干区域。
- DR路由器用于发送链路状态的公告。
- 距离矢量路由根据邻居发送的信息更新路由表。
- OSPF路由协议不同进程之间可以进行路由重分布。
- OSPF单域要配置成区域0。
- 标准区域接收任何链路更新信息。
- 存根区域不接收本地自治系统以外的路由信息。
- OSPF使用LSA分组更新维护数据库。
- IGRP协议可以简化路由步数,以带宽延迟等多种因素计算。
- BGP协议报文通过TCP协议传送,接收到对方open报文后,路由器采用keepalive报文响应,以建立邻居关系。信息由地址前后缀和自治系统编号组成。
- 两自治系统间路由协议用BGP。
- NAT动态地址翻译(m>1 && m>=n)由物理地址翻译为逻辑地址。
- NAT伪装(m:1)一个路由器IP把子网中所有IP都隐藏起来。
- 以太网链路聚合技术将多个物理链路聚合为一个逻辑链路。
- 第三层交换技术根据IP地址对数据包转发。
- MPLS支持任何第2层到第3层协议,包头位置在二层和三层之间。
- 帧离开路由器接口时,第二层封装信息中源和目标MAC地址改变。
- LER根据目标地址和端口号把分组指派到一个等价类中。
- 利用组播路由协议生成的组播是以组播源为根的最小生成树。
- 239.0.0.0~239.255.255.255在本地子网中作为组播地址使用。
- 组播服务器发送信息时发送一个分组。
- Telnet客户端与服务端执行TelnetNVT协议。
- SMTP报文用ASCII格式。
- 安全电子邮件用PGP协议。
没有评论